37 哈贝马斯:为什么“交谈”是一件非比寻常的事?
刘擎亲述

你好,我是刘擎,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。

今天是这个板块的最后一讲。出场的人物是德国大思想家尤尔根·哈贝马斯。哈贝马斯有两个众所周知的特点。

第一,就是哈贝马斯非常有名。德沃金曾说过,哈贝马斯很有名这件事本身,也非常有名。

第二点,哈贝马斯的理论特别难懂。有一次,哈贝马斯演讲,被一位同学打断,说您老的理论实在太深奥了,能不能讲得通俗点?现场一半的观众鼓掌赞同。哈贝马斯说,好吧,我尽量讲得通俗点。可是,另外一半观众发出了嘘声。他们不愿意损失理论的深度。哈贝马斯赶忙安慰他们说,“你们别担心,我虽然愿意讲得通俗,但其实我肯定是做不到的。”

今天,就让我们来尝试一件哈贝马斯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。在接下来的10分钟内,拿下哈贝马斯,这位世界上现在最有名、最难懂的理论大师!这样一来,我就有可能作为文科教师中最勇敢的冒险家而载入史册。

哈贝马斯研究过很多问题,今天我只讲其中最重大的一个,我把这个问题叫做“韦伯难题”。哈贝马斯挑战了这个难题,也获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。

什么是“韦伯难题”?

什么是韦伯难题呢?前面的课程我们讲过,韦伯两手一摆,把现代人的理性分成了两种。

一种叫工具理性。这个我们都懂,通过工具达成目标,工具好用不好用,很容易达成共识。

另外一种呢,叫价值理性。这个就麻烦了。

现代社会,大家不容易相信上帝、天道这些东西了,世界被“祛魅”了嘛。那在价值问题上,大家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。你要诗和远方,他要功成名就,你要个人自由,他要集体温暖。这就让现代社会陷入了多元主义,韦伯把这个局面叫做“诸神之争”。

韦伯看出了这个问题,但是他也找不到解决办法。只好说,咱们看清世界,放弃幻想,然后从容面对吧。

哈贝马斯出场了,他说:这不行啊。百花齐放是好事,但是人类的公共生活,没有一个客观原则,没有共同的规范,那还成何世界?

没有规范的冲突是什么,就是弱肉强食、成王败寇的野蛮。

没有规范的妥协是什么,就是迫不得已的让步。

没有规范的宽容是什么,就是“井水不犯河水”的回避,或者“大人不见小人怪”的恩赐。

这样下去,会威胁到社会的正义和人的尊严啊。

哈贝马斯决心要解决这个“韦伯难题”。他的两卷本的巨著《交往行动理论》,英译本长达970页,其中韦伯的名字出现了两、三百次。最终,哈贝马斯出色地回应了这个挑战,也获得了伟大的思想成就。

“主体间性”究竟是什么?

韦伯难题之所以难,不就是因为人和人的想法不可调和吗?但哈贝马斯没有停在这里,他接着往下想:那为什么不可调和呢?不就是因为人有主体性吗?每个人都讲主体性,就难免会主观啊。

但是哈贝马斯说,现实中,我们是这样生活的吗?我们是靠自己的主体性面对世界的吗?

不是啊。常识告诉我们:人不只是一个主体,而是生活在人间。我们是通过和他人交往,才完成自我塑造的,对吗?

你说,我今天要开会。这何止是你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呢?这是多少人和人的合作,才让你冒出来今天要想开个会的念头啊。你今天中午点什么外卖,也是参考了外卖网站给你的推送,销售的排名等等因素,才做出的决定啊。这些决定不都是产生在人和人之间吗?

哈贝马斯把刚才那个词——“主体性”——拿出来了,说,你看看这个词儿,现实生活中,其实不全是这个主体性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,叫“主体间性”,英文叫inter-subjectivity。

你可能听说过“主体间性”这个词,听起来怪怪的,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。但是这么一解释,你就明白了。下次,你要是和别人聊起这个“主体间性”,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最简单的三个中文字,就是——“在人间”,在人和人之间。

对,现实生活,每个人的行动、观念,不是诞生在自己脑子里的,而是在人和人之间被塑造出来的。

理解了“主体间性”这个词,拿下哈贝马斯,你已经成功了一半。

“策略行动”和“交往行动”

你要问了,我们怎么靠这种“主体间性”生活的呢?哈贝马斯说,这个主体间性不是工具,因为“在人间”是我们根本的存在方式,我们人类是会说话的存在。语言交流、互相交往是我们所有行动的共同基础。

在这里,哈贝马斯对我们的日常行动做了一个划分。主要有两种:

一种是“策略行动”,就是你要达到特定的功利性目标,这时候你使用的是工具理性。追求一个伴侣,完成一个工作目标,这都是策略行动。

但你发现没有,我们的行动其实还有另外一种:没有什么特定的功利性目标。比如我们和同事聚餐,追求伴侣成功之后还谈恋爱,这是为了真正的理解展开的行动。

哈贝马斯把这种行动,称为“交往行动”。

你发现没有?在这种交往行动中,我们有时候谈得好,有时候谈得不好,甚至谈崩了。但是,我们不仅仅用成败这个功利标准来评价这场谈话,我们心里还另有一把评价的尺子,就是——你们俩在谈话的时候,是不是在讲道理、在好好说话。

哈贝马斯说,别小看“讲道理、好好说话”这件事,它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类型。是工具理性和主体的价值理性之外的另一种理性,它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之中,哈贝马斯称之为“交往理性”。他通过大量的语言学、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,发现和论证了这种理性。

这个论证过程,我们这里就省略了。但是我要请你注意这个词。如果说哈贝马斯为“韦伯难题”找到了解药,那“交往理性”这个词,就是这个解药的名字。

“交往理性”为什么很重要?

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药的疗效是怎样的。

哈贝马斯发现,“交往理性”,也就是好好说话讲道理这件事,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规范的源头。

比如,有对夫妻发生争议,孩子该不该自己有手机呢?丈夫说应该,妻子说不应该。他们可以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方面找依据,还可以查文献做研究、权衡利弊。这种讨论,虽然未必有最后的结果,但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可能达成共识。因为他们在运用交往理性。

但如果丈夫说:哪来这么多废话,家里的事情我说了算!妻子说:孩子是我生的,我才有发言权。这时候,哪怕最后双方还是有了结论,却不是通过“交往理性”达成的共识,只是前面提到的没有规范的妥协或宽容。

这样的例子,你想想就会发现很多。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一件事: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和别人达成共识,不是某个人的道理特别强,让我们哑口无言,而是因为在好好说话的氛围下,我们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一起把道理讲通了。

你看,我们能合作,能建立良性的公共生活,不是因为消除了主体性的主观分歧,而是通过运用“交往理性”,绕了一个弯,才达成的。

哈贝马斯的研究当然不止于此,他还提出了交往理性的运用条件,先是说话的有效性的四个条件,就是:可理解、真实、正当和真诚。你可以用这四个标准来检查一下自己平时的谈话。他还提出了“理想交谈情景”的条件,总的来说就是保证所有参与者,能够平等地自由展开理性的讨论。你要是有兴趣探索,可以去读哈贝马斯的原作。

“规范”自在人心

听到这里,你可能会说,哈贝马斯提出来这个“交往理性”,有啥用呢?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啊。

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也有同学问过我,我怎么回应呢?

我先让同学们用笔在纸上画圆圈,不许用工具,只是徒手画,然后让他们评比谁的圆画得最好?大家发现,很容易就能做出判断,谁画得更好。所谓“公道自在人心”,圆也自在人心。

对啊。几何里面有个理想的圆,谁也画不出来,连用圆规也画不出来。但是,一旦有了这个理想的圆,大家就有了评判的标准。

交往理性也是如此。哈贝马斯提出了这个标准,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分辨谁在好好说话,谁在讲道理,以及在日常交往中怎么优化自己的行为。

提出一个概念,确立一个标准,大家都知道往哪里走。这就是思想家工作的价值。

说到这儿,你发现没有?在某种程度上,韦伯难题真的有了出路。现代生活,人类不会因为价值理性的多元化,而注定陷入诸神之争的灾难。

好了,最后祝贺你,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极限挑战,拿下了哈贝马斯。

拿下,当然是个玩笑,但你获得了一个线索,这是一个珍贵的线索,可能引领你去探寻伟大的思想,并且从此开始努力好好说话。

今天不留思考题,欢迎你发表感想。我们下一讲再见。

编辑按:课程更新期间(2020年2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),刘擎老师在知识城邦陪你每天打卡学习。点击关注刘擎老师的知识城邦账号,收看老师每天的“小加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