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刘擎,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。
上一次我们讲到,马尔库塞说,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“新型的极权主义”,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,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,让人们陷入到“舒适的不自由”之中,难以察觉社会对自己的控制,也就无从反抗。
但马尔库塞说,必须要反抗,必须要改变现状。可是,如果生活很舒适,而且很多人自己也很满意这种生活,那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种生活呢?换句话说,造反真的有必要吗?
这个问题直指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核心,他对此给出了深刻而犀利的回答。1960年代西方世界之所以会爆发那么大规模的抗议运动,与这些回答不无关系。
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,马尔库塞呼吁的造反,必要性究竟何在呢?
“欺诈”的交易
为什么要造反,为什么要呼吁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呢?就算我们承认,资本主义贿赂了人民大众,用满足消费欲望收买了普通人,让人们服从于社会的控制之下。那又怎么样呢?
有人会质疑说,就算这是贿赂,只要人们心甘情愿,愿意接受这种贿赂,这就不过是一桩你情我愿的交易罢了,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?
对此,马尔库塞的回答是,因为这桩交易根本不公平,简直就是欺诈!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本身并没有错,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,几乎是无法承受的代价。这个代价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作为“人”的身份。接受这桩交易,我们就被“物化”,或者说几乎沦为了动物,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。
这个回答听上去铿锵有力,但我猜也许你心里还会犯嘀咕:人的身份是什么?物化又是什么?听上去很高大上,可是谁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啊。
这里,我就需要你有一点耐心,让我为你讲解马尔库塞思想的脉络和背景,这样你才会明白他究竟在说什么,然后再去判断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。
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吗?
在马尔库塞流亡到美国之前,他参与创立了一个学术流派,叫法兰克福学派。这个学派影响十分深远,后来成了20世纪“西方马克思主义”的代表。
我们中国人大多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,那这个“西方马克思主义”,和我们从小学习的理论又有什么不同呢?一个关键的区别就在于,他们特别重视所谓“青年马克思”的思想。
这背后有一个故事。1843年,马克思流亡到了巴黎。第二年,他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,同时也开始撰写一些论述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笔记,但生前一直没有发表。这些手稿被雪藏了80多年,直到1927年才被苏联专家发现,在1932年编撰成书出版,书名是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。这份手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,马克思写作的时候才26岁,所以被称为青年马克思。在这份手稿中,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的“异化”。
“异化”是什么意思呢?这本来是黑格尔的一个哲学概念。你可能知道马克思年轻时,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很大。在黑格尔那里,异化这个词指的是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,分裂出了一个反对自己的对立面,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。
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,探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状况,发现了“劳动异化”的现象。记得吗?你上中学的时候可能学过,马克思说,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,是人的第一需要。你当时可能会感觉,这句话很反常识吧?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欢劳动啊。但马克思接着说,在资本主义条件下,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,完全是异己的活动,这就是劳动的异化。
在这份手稿中,有一段话极为精彩,我忍不住要和你分享。马克思说,
结果是什么呢,马克思接着说,
在这段话的最后,马克思写下这样两句话:
马克思的语言从容不迫,但你听这句话是多么的振聋发聩!
我自己读这部手稿的时候,刚好也是26岁,青年马克思就有这样的真知灼见,如此的雄辩,让我由衷地钦佩。而且这也激发了我思考,在马克思之后,现代世界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,可我们真的克服了“劳动异化”的问题吗?即使是在今天,又有多少人是把劳动看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呢?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周末、讨厌周一?为什么“钱多事少离家近”被看成是“最好的”工作?
我想,只要人的异化仍然是现代社会的现实,马克思就仍然是我们的同代人。
人如何变成了“单面人”?
插播完青年马克思,现在可以回到马尔库塞了。马尔库塞和青年马克思有什么关系呢?实际上,马尔库塞就是最早关注和研究这份手稿的少数西方学者之一,他在手稿出版的第二年就发表了长篇评论,给予高度的赞赏。他说这份手稿的发现,是马克思研究历史中的划时代事件。
在马尔库塞看来,这份手稿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,这种精神贯穿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。他认为,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解放的理想,就是要克服人的异化,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。
理解了异化问题,理解了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解读,你也就很容易理解,为什么马尔库塞会断然拒绝那种贿赂大众的交易。现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相比,已经很不一样了,在现代,普通工人也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,享受消费的快乐。但劳动、工作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仍然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,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。在工作中感到累得像条狗,而在吃、喝、性爱等等活动中才感到自己像个人。
这就带来了一种奇怪的困境。比如你是一位白领女性,经常加班熬夜伤害了皮肤,所以需要购买护肤品,优质的护肤品很昂贵,所以你要追求升职加薪,这就要加更多的班,熬更多的夜,皮肤受到的伤害就更严重,于是就需要更优质、也更昂贵的护肤品和护理服务……你看,在这个循环中每一个环节的决定,你都感到是你自由自愿做出的选择,但是最终却陷入了一种受到支配的奴役处境,这就是马尔库塞说的“自由的奴役”。
在这样一个工作、生产、消费的循环中,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,就是如何赚钱然后如何消费,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了,就是想如何赚更多的钱,然后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。表面上看,你好像也有自由,你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工作,你也有自由选择买哪一种商品,但说到底,这些“自由”都没有超出这个单一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,你只是在这个无尽的循环中打转而已。
所以,马尔库塞说,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,而是“单面”或者说“单向度”的社会,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人,也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,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“单面人”。
从必要性到可能性
总的来说,马尔库塞认为,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变得更富裕了,但人的异化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更深入、更广泛、也更隐秘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。无论是经济、政治还是文化,都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,这是一种平庸而单面的世界。
马尔库塞相信,如果社会的进步仅仅只是越来越富裕,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进步,因为这等于是放弃了“人的解放”的承诺,是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想的背叛。马尔库塞揭示出资本主义这场贿赂的真面目,指出这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欺诈交易,是为了呼吁人们做出真正的社会变革,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,追求经济、政治和精神的全面自由。
马尔库塞的批判深刻而犀利,有很强的感召力。但我们也看到,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,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产生本质性的变化。即使大家承认变革是必要的,但如果大多数人仍然愿意接受这场欺诈,愿意付出自由来换得享受,那呼吁又有什么用呢?换句话说,马尔库塞期望的那种实质性变革,真的有可能发生、有可能成功吗?这就是下一讲要回答的问题了。
"最后,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,你觉得马尔库塞关于变革“必要性”的论述,能够吸引你或者说服你吗?你怎么看待他说的“必须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”这个观点呢?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留言。我们下一讲见。"
编辑按:课程更新期间(2020年2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),刘擎老师在知识城邦陪你每天打卡学习。点击关注刘擎老师的知识城邦账号,收看老师每天的“小加餐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