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 萨特I: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?
刘擎亲述

你好,我是刘擎,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。

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思想家是法国哲学家让·保罗·萨特,他是这门课程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完全生活在20世纪的人。之前讲过的韦伯、尼采和弗洛伊德都出生在19世纪,还有一些属于过去的气质。而萨特出生在1905年,1980年去世,是一位20世纪的“00后”,离我们今天的世界又更近了一些。

对我个人来说,萨特这个名字有特殊的意义。在我年轻的时候,社会上出现过一段时间的“文化热”,尼采、弗洛伊德和萨特就是其中的热门人物,他们的著作探讨人性本质、生命意义这些问题,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,相当于是那时候年轻人的“爱豆”(idol,偶像)。

我当时非常喜欢他们三位的书,把能找到的中译本全都收齐了。也是在那时养成了熬夜读书的坏习惯。这三位思想家彼此之间其实有相通之处,但他们给我留下的感受却又有所不同:

  • 尼采是横空出世的天才,简直像个外星人;
  • 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有趣,但他的生平实在很乏味;
  • 最后,还是萨特最能让我产生共鸣。

萨特不仅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,而且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,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。

所以,我想专门用一讲的时间,和你好好聊聊萨特这个人和他的故事。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人生实在精彩,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,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你理解萨特思想最好的材料。不是每一个思想家都会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思想主张,但萨特就是这样做的,也许这正是他活得如此精彩的原因。

自由的天才

萨特的思想中,有两个重要的观念,一个是自由选择,另一个是积极行动。

对于人生,萨特会说,人就是自由本身,人必须做出选择,去行动,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。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?在做理论分析之前,我想带你先从感性的层面,去感受一下萨特的人生,看看他究竟是如何“自由选择”和“积极行动”的。

萨特的自由选择,首先是面对自我的自由选择。

萨特以特立独行而著称,从小就是如此。他是一个非常早慧的人,大概三岁就开始读书。虽然家中长辈都信仰天主教,但萨特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再信仰宗教了。他虽然身材矮小、其貌不扬,但因为聪明过人,所以自视很高,从中学时候开始就热衷于哲学思考。

19岁那年,萨特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,“师范学院”听上去好像不起眼,其实这是法国最精英的学校。这类学校在法国叫做“大学院”,每年招生名额极少,巴黎高师是其中最古老的一所。

在萨特入学的时候,巴黎高师每年只招收100名学生。虽然学生少,质量却极高,这所学校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、政治家、哲学家和作家,光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3位,萨特就是其中一位。

萨特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哲学家,但他从来没有在任何高等学府正式任教。他虽然撰写了很多严肃的哲学论文和著作,却也花了很多精力去写小说和戏剧,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。

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获奖之后,他公开拒绝领奖,理由是他“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”。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,有人说这其实是萨特爱慕虚荣的表现,觉得获得诺贝尔奖还不够突出,还要成为第一个主动拒绝诺奖的人。

特立独行的爱情

萨特的特立独行,还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。萨特的伴侣是法国作家西蒙娜·波伏娃,她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者,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《第二性》就是她的作品。

萨特和波伏娃在上大学时相识,彼此志趣相投,很快就陷入了恋情。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,不必受到习俗制度的约束,于是签订了一个奇特的爱情契约,作为彼此的伴侣,但永不结婚。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,不排除与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,但彼此坦诚,不会隐瞒。而且这个契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,每过两年双方就要确认一次,是否还继续这段伴侣关系。

这听上去非常不靠谱,对吧?但结果是,这个契约足足延续了51年,从萨特24岁直到75岁去世,两人真的做到了相伴一生。这51年中并不都是甜蜜浪漫的故事。萨特有过许多情人,有一次差点和别人结婚。波伏娃也有过好几位情人,曾经写过一本小说献给其中一位,这本小说后来还获得了法国的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。

实际上,在这段开放的关系中,两人都感受过猜疑和嫉妒的痛苦,但最终总有一种难以匹敌的力量让他们相守在一起。因为他们不只是爱人,还是精神的挚友和事业的伴侣。这样一段不受约束的开放关系,以“自由”为基础,却更显示出萨特和波伏娃对自我选择的坚持。

20世纪的“伏尔泰”

刚才说的还只是私人生活,主要是体现萨特坚持“自由”的一种态度,那么在公共领域中,就更显示出萨特“积极行动”的一面。

萨特不仅是哲学家和作家,还是一位社会政治活动家,甚至被哲学家福柯称为“法国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”。萨特是二战之后法国左翼知识界的领袖,创办了颇有影响力的《现代》杂志,还担任过法国第三大报《解放报》的主编。他甚至还和英国哲学家贝特兰·罗素一起组织了一个国际法庭,调查和审判美国的战争罪行。

当时正是越南战争期间,萨特本人反对美国的这场军事行动,于是在1967年,他和罗素等人组织了一个国际战争罪法庭,要对越南战争中美国的所作所为做出调查和审判。他们引用了纽伦堡审判中首席检察官罗伯逊法官的一句话:“如果某些暴行是罪恶的,无论暴行的实施者是美国还是德国,它们都是罪恶的。”

也就是说,这个法庭是想要继承纽伦堡审判的精神。但不同的是,纽伦堡审判背后是二战盟军的力量,具有强制力。而这个法庭是由哲学家、法学家、政治学家、公共活动家发起的,所以他们很明确地提出“本庭没有强加制裁于他人的权力”,但不受制裁不等于无罪,法庭要做的就是完成调查和审判。这是一次西方知识分子介入国际事务的著名事件,被称为“罗素法庭”或“罗素-萨特法庭”。

紧接着的1968年,法国又发生了史称“五月风暴”的抗议活动。萨特和波伏娃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,并且走上街头散发传单,直接参与抗议活动,结果被警察逮捕了。

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,要求警方放人。戴高乐说,“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?不能,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”。你看,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,甚至足以与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。

萨特在政治上倾向左翼,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,他支持过苏联,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。

但萨特的政治立场其实有些复杂,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无政府主义者。不论如何,政治立场都为他带来了很多争议,甚至导致他与一些亲密的朋友疏远乃至绝交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《西西弗斯神话》的作者加缪,曾经就和萨特是好友,但后来两人决裂了。萨特说,“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因素很多,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,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”。

用人生写下的哲学

1980年4月15日,萨特去世了。在巴黎,数万人走上街头为萨特送行,这是在作家维克多·雨果逝世之后,法国出现的最隆重的送葬场面。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加入了送葬的队伍,但他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的,因为萨特说过,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。

几年前我到巴黎访问,专程去寻访了安葬萨特的蒙巴那斯公墓。站在萨特和波伏娃合葬的墓地前,我回想他们一生的故事,忽然明白,他们不只是写下了存在主义,而且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。

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中,最重要的就是这两点:自由选择,积极行动。不过你知道吗,这两个信念的起点却是“虚无”:萨特认为,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就是一片虚无。

为什么他这么说?他又是如何从虚无推理出了“自由”和“行动”呢?这就是下一讲要讨论的内容了。

读者 问答:
"最后有一个问题留给你思考:我很好奇,你会怎么看待萨特和波伏娃之间那个奇特的“爱情契约”呢?你是会接受,还是反对呢?理由又是什么呢?期待你的留言。"

编辑按:课程更新期间(2020年2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),刘擎老师在知识城邦陪你每天打卡学习。点击关注刘擎老师的知识城邦账号,收看老师每天的“小加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