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们来总结一下量子力学的上半部分,希望能帮你理解和复习,也为不久后推出下半部分做好准备。
◎故事从两朵乌云开始……
“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物理学大厦中,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……但是,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的远处,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”。——★热力学之父、开尔文男爵威廉·汤姆森,1900年
一朵:光速为什么在各个方向都不变?
另一朵:黑体辐射和“紫外灾难”: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黑体的发光曲线为什么是那样的?
这是经典物理学的终结,也是量子力学的开端。
◎为什么曲线是那个样子?
★普朗克:按“光是一份一份的”来算,把这个常数h = 6.626×10^(−34) 焦耳·秒带到公式里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★爱因斯坦:只要是光,能量就是一份一份的。这叫“光量子”。
★普朗克+爱因斯坦:光是一种粒子。
什么是革命呢,得是这个思想是如此之离经叛道,以至于连革命者本人都反对它,那才是真革命啊。
◎物质该怎么分?
★居里夫人:放射性不是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,是原子自身的活动。原子内部有结构。
★汤姆孙:原子中有电子,电子带负电。你想象一个点缀着葡萄干的松软蛋糕。
★卢瑟福:不是蛋糕,原子中很空旷,有原子核,原子核大小只占到整个原子万分之一的大小。原子中还有质子和中子。
★玻尔:原子中有多个电子,电子有轨道,轨道有能级,电子在不同能级跃迁的时候,才会辐射能量。以及它们都是怎么排列的。
(玻尔等于是解释了整个化学!)
★爱因斯坦:为什么轨道只有固定的那么几条?为什么电子在轨道中就不会辐射能量了?跃迁到底是怎么回事?一个高能级的电子,为什么会自动地、突然地跃迁到低能级去?它受到什么刺激了吗?它有自由意志吗?它跃迁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呢?我不喜欢这个理论,这太怪异了!
这时候还都是实验结果“倒逼”物理学改革。物理学家都是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,然后手忙脚乱地对付出来一个模型,很被动。
这个局面不会持续太久,理论物理学家马上就要主动出击了。
◎如果光可以是粒子,那电子为什么不能是波呢?
★托马斯·杨:双缝实验的结果是,光是一种波。
★德布罗意:电子行为这么怪异,也许是因为电子也有波的一面。电子真的是波。电子和光子一样。一切物质都有波动性。
★爱因斯坦:德布罗意可能揭开了大幕的一角。
把你的大脑拿量子力学淬炼一遍,切身感受到新思想带来的纠结和不安,你的认知才能升级。
◎电子是怎么从这里走到那里的?
★海森堡:电子到底是粒子,还是波,我们*没必要*想象。你应该关心的是*可测量*的东西。电子是怎么从这里走到那里的?你不可能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。量子力学的真正观点不是你 “测不准”,而是“不确定”。不是你的能力问题,是电子的本性问题。
你甚至可以通过控制某一方面的不确定性,去改变另一方面的不确定性。
除了位置和动量这对儿,能量和时间这一对儿,也满足同样的不确定性关系。
“不确定”是量子世界的本质。海森堡要求我们专注于那些能测量的东西,坦然接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。我们跟电子,只有工作关系。
◎一切只是概率问题?
★薛定谔:我来了!我的方程可以精确地知道波函数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的数值。但什么是波函数……?
★玻恩:我来解释波函数:「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,等于粒子出现在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的概率。」波函数在一个地方的绝对值越高,粒子在那里被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如果波函数在这里是 0,粒子就绝对不会在这里出现。
(所以说,量子力学只是关于概率的科学?所以说,世界上有什么东西,会突然间在各个地方消失?)
★薛定谔:如果量子跃迁这种东西还继续存在,我就很后悔自己参与了量子力学!
★爱因斯坦:上帝不会掷骰子!
★玻尔:爱因斯坦你不要告诉上帝该怎么做。
玻尔、海森堡和玻恩代表主流“哥本哈根解释”,普朗克、爱因斯坦、德布罗意和薛定谔,并不愿意接受“主流解释”。物理学家们分裂成两个阵营。
思考带给你的并不总是快乐,还可能有无尽的痛苦。
◎ 穿墙是真的?
咱们来用薛定谔方程,求几个简单的解。只要数学允许一件事发生,这件事就一定会发生——
1. 绝对自由的粒子,同时身处世界所有的地方。它是一片无处不在的云,你在哪里都有可能遇到它。你体会一下这个意境,什么叫自由。
2. 受到限制的粒子,不会一动不动。它必须选能级。
3.被墙挡住的粒子,可以穿过势能比它自身能量大的墙。这叫“量子隧穿”。
★伽莫夫:量子隧穿对应的物理现象是真的。穿墙是真的……
★玻恩:量子隧穿应该是个普遍现象,它在自然界简直比比皆是。
核聚变、光合作用、细胞呼吸、DNA自我修复……都和量子隧穿有关。
也许真实世界中很多所谓的“不可能”,其实都是概率极其小的意思。你要这么看的话,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概率的世界中,每天都在“拥抱不确定性”。在理论上,只要数学允许,这个世界真的就像那句励志口号说的那样,“一切皆有可能” —— 只不过有些可能性实在太小了而已。
◎自旋是什么?
★狄拉克:把电动力学、薛定谔方程和狭义相对论统一起来,弄成了“量子电动力学”。预言正电子的存在,并且给自旋找到了理论解释。
电子任何时候都有自旋,它的自旋永不停息 —— 但是它的自旋可以完全没有明确的方向:你在哪个方向上让它表态,它总是告诉你它的自旋在这个方向上或者是 +1/2,或者是 -1/2。你换个方向再问,它又是同样完整地表态。
如果让我强行打个比方,电子就相当于是这么一位“老张”。你问老张支持美国哪个党,老张说我是个全职的政治活动家,我一半的时间全力以赴支持共和党,一半的时间全力以赴支持民主党。然后你又问老张是否相信全球变暖学说,老张说我是个全职的气候运动活动家,我一半的时间全力以赴宣传全球变暖学说,一半的时间全力以赴反对全球变暖学说。
你心想,老张能同时拥有两种相反的立场,这已经够神奇的了 —— 可是更神奇的是,他为什么不管干啥都是“全职”呢?他到底全职搞政治还是全职搞气候运动?老张到底是干啥的呢?
电子干啥,完全取决于你怎么问它。
★玻尔:“在所有的物理学家中,狄拉克拥有最纯洁的灵魂。”
★杨振宁:狄拉克的文章给人“秋水文章不染尘”的感受,没有任何渣滓,直达深处,直达宇宙的奥秘。
狄拉克为量子力学完成了一块关键拼图。参与创立量子力学的这些物理学家,可真没有一个是二流。他们是要算力有算力,要灵气有灵气,要思想有思想,要个性有个性的一代人……
◎万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?
★泡利:因为“不相容原理”:一个原子的任何两个电子的四个量子数,不能完全相同。正是因为这个原理,电子们才不得不一个一个往外排。排到外层的电子决定了原子的各种化学性质。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。
之所以有化学,是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;
之所以有泡利不相容原理,是因为费米子波函数是反对称的;
之所以费米子波函数是反对称的,是因为自旋;
之所以有自旋,是因为量子电动力学。
设定了量子电动力学,你就设定了原子核以外的世界。
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微观的粒子们替你诡秘前行。
◎“完全相同”是什么意思?
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。但是,在微观世界里,两个电子,却是完全相同的。这个概念叫做“全同粒子”,全同的意思是无法区分。
你要沿着这个思路往深了想,可能会有点胆战心惊。如果这个世界最底层的积木都是抽象的存在,都是数学结构,那这些积木组成的物体就算失去了全同性,不也仍然还是数学结构吗?也许我们身边的一切,包括你和我,都只不过是数学元素的排列组合而已。
那要这么说的话,这个世界还是真实的吗?它跟电子游戏里的虚拟世界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?
◎爱因斯坦VS玻尔的三次论战
地点:索尔维会议
辩方:爱因斯坦VS玻尔
结果:
第一局,玻尔赢,爱因斯坦输。爱因斯坦混淆了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。
第二局,玻尔赢,爱因斯坦输。他的错误在于忘记了自己的广义相对论。
第三局,爱因斯坦赢,玻尔输。这一局爱因斯坦没有犯任何错误。爱因斯坦成功地论述了,不确定性原理要想成立,量子系统中就必须包含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—— 而这一点是让物理学家难以接受的。玻尔唯一的合理反驳就是量子系统真的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。
1955年,爱因斯坦孤独地去世了。
但玻尔并没有忘记那些辩论。玻尔在1962年去世。在玻尔去世前一天用过的黑板上,人们发现一个图形。
那正是爱因斯坦光盒。
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”,将在30年后揭开量子力学的新篇章。
To be continued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