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伯克森悖论》这篇日课读者反应很好,今天我们就来把精英日课前面三季中,提到过的各种“悖论”帮你总结一下。所谓悖论,就是这么一种说法,你从一方面看它是对的,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错的,以至于你无法判断它到底是对是错。学习了解这些悖论,不仅能让你消除偏见,还能让你培养一些思辨能力,哪怕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烧脑的思维训练,也会从中收获很多乐趣。建议你通过看文稿复习今天的日课,同时还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回看原文。祝你每天都有收获。
所罗门悖论
古代以色列的国王所罗门,特别擅长给别人提建议。如果你有什么疑难,你去问所罗门,他就能告诉你该怎么办。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向所罗门寻求建议。所罗门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,而且别人听了他的建议,也确实好使!所罗门,真是智者中的典范啊。
但问题是,如果你考察所罗门自己的生活,你会发现他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。他放纵感情娶了很多美女,他贪图钱财还爱向别人炫耀财富。所罗门只有一个儿子,但是他没有好好教育,以致于所罗门死后,儿子是一个暴君。
你这么聪明的人物,能整天给别人提建议,但是自己的生活却搞不好。这个现象叫做“所罗门悖论”。
研究发现,决策理论水平和决策操作水平是两码事,所罗门悖论确实存在。破解所罗门悖论的方法,是要学着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,多考虑考虑别人。主动切换视角,是科学决策的最有效手段:
一个方法是你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,想象成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。
另一个办法是把一个眼前发生的事,想象成是一年以前发生的事,制造一点时间上的距离感。
还有一个办法是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老师,然后把要在这件事情上打交道的对方想象成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。你跟他打交道,就好像是在哄小孩一样。结果在这种想象出来的不对等的关系中,你往往能表现出更好的智慧。
回看:所罗门悖论
伯克森悖论
如果你对两个特性有一个总体的阈值要求 —— 这两个特性哪怕没关系,甚至哪怕原本可能还是正相关 —— 在你考察的那个范围内,也能让你感觉它们有负的相关性。
很多人认为漂亮的女生都不聪明,颜值高的演员都没演技,有特长的人必定有明显短板,家里条件好的大学生必定不用功,这些都是伯克森悖论导致的偏见。
伯克森悖论和人们熟悉的“幸存者偏差”都属于“选择偏差”,出错的根本原因都是你统计的数据不够全面。
了解了伯克森悖论,下一次再听说涉及到能力、人品、长相、运气的各种“负相关”论断,你都应该保持戒心。平庸的寒门子弟、遵纪守法的富人、没有英雄壮举的屠狗辈、忠诚的读书人和安享晚年的好心人,他们的新闻阈值太低,他们的事迹没有四海传扬。你必须把这些人都统计上,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回看:伯克森悖论
之诺悖论
芝诺是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,他提出过好几个逻辑悖论,这是其中著名的一个。希腊勇士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,乌龟先出发,乌龟跑出去一段距离之后,阿基里斯再去追。阿基里斯的速度比乌龟快,那么从直觉上来讲,我们知道阿基里斯一定能追上乌龟。
但是芝诺讲了一番逻辑。我们假设阿基里斯起跑的时候,乌龟已经走到了A点。那么等阿基里斯跑到A点的时候,乌龟肯定又往前走了一段距离,到达了B点。再下一刻,等到阿基里斯跑到B点时候,乌龟又到了C点,以此类推。阿基里斯每次走到乌龟曾经到达的地方的时候,乌龟都往前走了一段距离……那这样说的话,阿基里斯应该永远都追不上乌龟!
直到两千多年以后,数学家有了极限的概念,我们才把这个悖论想明白。芝诺考虑的相当于是把无穷多个依次变小、乃至于趋近于无穷小的时间段相加,他以为这个相加的结果应该是无穷大,但事实上结果是有限的。正如1/2 + 1/4 + 1/8 + … 并不等于无限大,而是等于1。
在这个问题上人的直觉没错,阿基里斯的确能追上乌龟,是芝诺的逻辑有问题。
回看:逻辑、悖论 与直觉
罗素悖论
村里有一位理发师,他立下了一个规矩:他一定要给、而且只给,村里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—— 那么请问,这位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理发呢?
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都不对。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,那他就是一个不给自己理发的人,根据规矩他应该给他理发;可如果他给自己理发,根据规矩他就不应该给自己理发。
直觉上,此题无解。但在逻辑上,你可以改进逻辑。罗素创造这个悖论不是为了证明逻辑不行,而是为了说明“集合论”的问题。所谓集合,就是一些东西的聚集。用集合的语言,理发师悖论可以这么表述 ——
我们定义集合S,是所有不是自身子集的集合的集合 —— 那么请问,集合S到底是不是S的子集呢?
如果S是S的子集,那它就是自身的子集,根据定义它不应该是S的子集;如果S不是S的子集,它又应该是S的子集。这里听起来有点绕,但是你体会一下,这其实就是理发师悖论。它们都具有“自己包含自己”的特点。
要想解决这个悖论,我们必须重新考虑集合的定义,我们必须把“集合”和“集合的集合”给区分开才行。更合理的集合定义必须分成下面这些层 ——
1. 第一层,是一堆东西的聚集,称为“集合”。这里所谓的“东西”,都不是“集合”。
2. 第二层,是集合的聚集,称为“大集合”。也就是说,“大集合”是通常说的“集合的集合”。
3. 第三层,是大集合的聚集,称为“超大集合”……
以此类推。然后我们规定,说集合的论断,必须明确说的是哪一层 — 那么S和S的子集就是在不同的层,所以S不会是S的子集。同样道理,理发师和他理发的那些人不在同一个层,所以他不会给自己理发。这样定义,就什么都能说清楚了。
这是用逻辑修正直觉。
回看:逻辑、悖论与直觉
杰文斯悖论
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是明明我们创造单位GDP要消耗的能源在减少 — 也就是我们对能源的使用是越来越有效率了 — 但是我们使用的总能源却还在增加。以前人们不理解这个现象,称之为“杰文斯悖论(Jevons paradox)”。贝扬认为这个现象完全可以用构造定律解释:能源使用效率增加是经济系统演化、东西流动的阻碍越来越小的结果;而也恰恰是因为经济系统在进步,总的流动反而越来越多。
回看:一个对收入差距增大的物理学解释
群体偏好悖论(阿罗不可能定理)
经济学家对“理性”有个非常简单的定义 :你知道你想要什么,你有所偏好,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,你就是理性的。如果 A>B, B>C,那么必然有 A>C。我们还要求理性的你必须能对所有可选的东西都有个排序,比如对任意的 A 和 B,你都能排出来,或者 A>B,或者 A< B,或者如果你认为 A 和 B 差不多,也可以说 A=B _ 但是你必须给个确定的关系,这个要求叫做“完备性”。
有了偏好选择的完备性和可传递性,你就是个理性的人了。
在这个意义上说,个人,是非常理性的。但是,群体,却没有这种理性。
比如现在有个三人委员会,要在A、B、C三个城市之中选择一个,作为奥运会的举办城市。这三个人的偏好都满足完备性和可传递性,他们心目中的优先顺序分别是 —
1. A>B>C
2. C>A>B
3. B>C>A
那么我们看看这三人组成的这个群体,对 A、B、C 三个城市的偏好是怎样的。如果是投票表决,那么在 A 和 B 之间选择的话,A 会以 2:1 战胜 B,所以群体认为 A>B,对吧?
好,现在你让群体在 B 和 C 之间选,又会得到 B>C。可是与此同时,如果让群体在 C 和 A 之间选,又会有 C>A!
A>B,B>C,同时 C>A?!偏好的可传递性,哪里去了?
没有传递性,就说明你这个群体是非理性的。
群体没有偏好。这就是著名的“阿罗不可能定理”,由肯尼斯·阿罗证明,阿罗不可能定理是社会科学中最大的悖论之一。你每次听人说什么“集体的决定”或者“群体的利益”,应该首先想到这个定理。
严格地说,阿罗定理是说,群体偏好,不可能同时满足下面这四个听起来非常合理的要求 ——
第一,群体偏好必须是完备和可传递的。也就是说,群体偏好要具有跟个人偏好一样的理性特点。
第二,群体偏好不能违背全体个体的一致选择。也就是说,如果现在所有人都认为 A 好于 B,那你群体必须认为 A 好于 B。
第三,跟现有选项无关的东西,不能干扰群体偏好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现在根本就没考虑这个候选人,你不能把这个候选人添加进来,干扰群体判断结果。这一点在打分制的投票中很重要。
第四,其中没有独裁者。
你看这四个要求,哪个都是合理、甚至简单到简直就是废话,可是阿罗恰恰证明了,它们不可能总被满足。
回看:多样性的噩梦
有效市场悖论
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市场是有效的,那市场就是无效的。这是因为如果你认为市场有效,你就不会采取行动,而人人都不采取行动,市场就是无效的。反过来说,如果人们认为市场是无效的,市场反而会变得有效。
如果股市真的是绝对有效,股价走向完全随机,那人们就不用分析股市规律了……可是这样的话股市就会变得无效;而如果股市无效,人们就会又愿意来分析它的规律,股市又会变得有效。所以任何一个股市都不可能100%有效,还会有一定的规律存在。
回看:股价的走法(基本上)是随机的
